在古代股票配资114,泰山在民众心中一直是极其神秘而崇高的存在。人们普遍将泰山视为连接天地的神圣之地,因而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前往,一睹其壮丽景色,感受天地灵气的交汇。
连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们,也曾在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,以彰显自身的权威和合法性。比如历史上千古一帝秦始皇,以及北击匈奴的汉武帝,都选择在泰山举行过这一盛典。
因此,泰山上留下了许多帝王刻下的石刻以及文人墨客的题词。比如曹操的名句“岱宗夫如何,齐鲁青未了”,正是他登临泰山时的慨叹,体现了他对这座山的敬仰与赞美。
进入现代,泰山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,被完好地保护和开发。吸引游客的不仅是泰山上葱茏的树木、峻峭的山川,更有那历经千年沧桑仍然保存完好的古代石刻和文人遗迹,这些石刻承载着浓厚的文化气息,令人深思。
展开剩余84%特别是在上世纪,不少慕名而来的日本学者对泰山上一块刻着“虫二”字样的石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,却长时间无法解读其含义,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。
后来,当这些学者得知我国有位国学大师郭沫若时,便将这个难题带给了他。令人惊讶的是,郭沫若仅用片刻便揭示了“虫二”背后的深意。
20世纪70年代,中日两国关系趋于缓和,文化交流也逐渐活跃。许多日本学者纷纷来到中国,探索这片文化古国的丰厚底蕴。
在中国,要登高山,必然绕不开被誉为“五岳之首”的泰山。因此,这些日本学者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踏上了攀登泰山的旅程。
他们一路被泰山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深深吸引,也仔细观赏了许多古代文人雅士留下的题刻。因提前做了大量准备,这些古老的文字他们多能理解,但在一处摩岩石刻前却停住了脚步。
这群自称“中国通”的日本学者面对一块刻有“虫二”的石刻陷入了沉思,因始终无法理解其含义,反倒激起了他们更大的好奇心。
他们向现场的泰山工作人员请教,却未能得到满意答复。于是便开始对这块石刻展开各种推测:在这样庄严神圣的封禅圣地,为何会出现如此难以捉摸的字样?
学者们讨论至天黑,也未能解开谜团。无奈之下,一位学者将石刻内容详细记录并拍照,带回日本进行进一步研究。
回国后,这位学者组织了多场研讨会,邀请专家共同探讨“虫二”的含义,但结果仍未能揭晓谜底。
直到本世纪初,这位念念不忘“虫二”的学者得知郭沫若这位中国国学大师,便专程前往拜访请教。
郭沫若接过问题,未多言,便在书桌上挥毫写下“风月无边”四个大字。
这位日本学者起初困惑不解,随后猛然领悟:在古代汉字中,“风”的繁体字是“風”,将外框去掉,形状就像一个“虫”;“月”字去掉外框,则只剩下“二”。合起来,便是“虫二”,即“风月无边”的拆字游戏。
实际上,这是一种古人玩弄文字的谜语,通过拆解文字的结构来表达含义,达到趣味解谜的效果。
如今,“虫二”成为一个经典的字谜,而郭沫若写下的“风月无边”则是这个谜语的答案。
不得不佩服古人对文字的巧妙运用,这种拆字游戏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。日本学者对此也由衷赞叹我国古代文人在文化创意上的智慧和才华。
随后,郭沫若还详细讲述了“虫二”二字的历史渊源,使这位日本学者的两次中国之行充满收获。
这块“虫二”石刻是清代江南才子刘廷桂游泰山时所题,表达了对泰山无尽美景的赞美,同时也称颂了那些登临泰山的文人雅士。
“虫二”这一拆字谜语,并非刘廷桂首创,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有典故流传。
许多人或许听过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,文中生动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致。
唐代“诗仙”李白曾六次登临岳阳楼,只为欣赏其雄伟景色。最后一次登楼时,发现墙上刻着“一虫二”三个字,引得众人纷纷请他解释。
李白和一千年后的郭沫若一样,对这谜语也无明确答案,便即兴说这是仙人遗留下的对联。众人依旧迷惑。
李白解释说,“一”代表岳阳楼的“水天一色”,而“虫二”则是去掉外框的“风月”二字。
于是,李白留下了“水天一色,风月无边”这幅流传至今的对联,这副对联后来被刻成雕屏陈列于岳阳楼内,成为名胜佳话。
这仅仅是我国古代文人在拆字解谜上的一个缩影。
三国时期,曹操和他的谋士杨修之间,也曾有过一场巧妙的拆字趣事。
有人献给曹操一盒酥饼,曹操在盒子上写下了三个字“一合酥”,便离开了。
杨修看后,便指挥屋内仆人将酥饼吃了。曹操回来质问时,杨修解释说:“盒上写的是‘一合酥’,拆开即是‘一人一口酥’,这是您的意思。”
众人听罢,恍然大悟,纷纷笑出声来。曹操也被逗乐了。
这只是古代拆字游戏的一个小例子,体现了文字的灵活与趣味。
由此可见,古代文人在拆字解谜上的造诣极高,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文化遗产。
连这位费尽心思探究“虫二”含义的日本学者,也不禁由衷敬佩古人留下的这类字谜幽默,折服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